龙开口公司 跟陈老师学写作
发布时间:2014-10-11      阅读数:4455     来源:
分享到:

朋友圈

新浪微博

QQ空间

豆瓣网

QQ好友

龙开口分公司综合部   黄潜华

  

        天气渐渐地凉了,秋风又扫起了落叶,一年多的时间已飞逝而去。
        翻开《逐浪金沙》,看到上面陈亮旭老师的名字,又使我想起了和他在一起的日子,回忆跟他学写作的情景,历历往事如在眼前。
       记得在去年4月召开的“龙开口电站2013年宣传思想暨政研工作会”上,主持人热情洋溢的介绍后,一位满头银发、衣着朴素、瘦高个、精神矍铄的老者进入了大家的眼帘——他,就是我下面要说的陈亮旭老师。
       陈老师走上讲台,就用那含着浓重白族口音的普通话把大家带进了他的课堂,带入了他的世界。
谈到新闻通讯的真实性时,恰巧,陈老师就用我写的《龙开口电站第六、七团支部到烈士陵园祭奠革命英魂》那篇新闻稿作为反面例子。我的稿子里提到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、朝霞山烈士陵、西邑镇的烈士陵园”三个地方,但是,我只到过朝霞山烈士陵园,只知道那里安葬着10多位烈士,而西邑镇的烈士陵园只是路过,不知道里面是否安葬着烈士、具体安葬着多少名烈士,就耍了一个小聪明,三处之和用100余人一笔带过。可谁知道,陈老师是土生土长的鹤庆人,而且他家就住在朝霞山下面的村子里,他平时喜欢研究历史,熟悉鹤庆和白族的历史,我这样写岂能瞒得过他!何况,他以前曾担任过鹤庆报社的总编,或许是职业习惯,或许这本来就是他的为人秉性,陈老师眼里容不得半点的虚假,因此,我的那篇稿子被陈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。

 

        这也是我加入龙开口水电站三级网络通讯员以来,当着众多同事的面,第一次受到如此严厉的批评。为此,我很是汗颜,羞愧得头都不敢抬。
        陈老师是个实事求是、奖罚分明的人,当讲到小通讯写作的时候,他又把我写的一则小通讯《退伍不褪色的老兵》作为正面的例子给大家讲解,算是帮我挽回了一点面子,为此,我很是感谢。
弹指一挥间,陈老师两个多小时的授课结束了。在陈老师耐心、认真的授课中,我这个半路出家的通讯员知道了何为消息的5个W(When、Where、Who、What、Why);知道了何为新闻的六要素(When、Where、Who、What、Why、How);知道了通讯员在写新闻稿时一定要遵守“真实性、时效性、可读性”这三个新闻的特性;知道了只有写出有血有肉、有生命的文章才能受到大家的喜欢、才能受到读者的青睐,才能起到新闻宣传的作用。
       因为在课堂上陈老师对我的批评指导,使自尊心极强的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求知欲。在工作之余,求学心切的我主动去找陈老师,向他请教写作方法、写作要领及写作技巧,甚至学习标点符号的使用等。开始,他认真地帮我
修改文章,还给我讲解为什么要这样改。到后来,他不再直接改,而是在文稿上,把有问题的一一标出来,在旁边批上:“错。不对。请改正。请核对。再斟酌”或“可否换一种表述方法”等文字,让我自己修改。在他的悉心指导下,经过这样反复练习、修改,我的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。
当我的写作刚刚有所起步的时
候,今年3月份的一个星期天,我接到陈老师辞别的短信:“我明天离开龙开口。”开始我以为是陈老师到轮休的时间了,可在见面时才知道陈老师一年的合同期已满,现在要回昆明带自己的小孙子了,这对我来说,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,一个不小的打击。 
       在一年的相识、相知、相处中,我与有着近40岁年龄差
距的陈老师成为了忘年之交。每天两人一起吃饭、一起散步、偶尔还一起爬山,也就是在这些交往过程中,我已经和陈老师产生了浓浓的友情。尤其是经过几次闲谈,我才知道陈老师曾经是我爷爷的学生,同时他又是我姑姑的老师,现在又成了我的导师,真可谓是我们一家三代的有缘人啊。
      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,开始不久的交往,又要结束了!尽管我很舍不得陈老师的离开,但为了学会独立,我得学会坚强,学会自己一人去面对更多的事情,只能告别恩师。
      当然我也多次提出要为陈老师饯行,但一次次的提议都被他回绝。最后,两人就在职工餐厅吃了“相见、相识、相知、相处”一年来的“最后的晚餐”。第二天一大早,在万般的不舍中,陈老师坐上了返回县城的车,惜别了龙开口。